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考察重点,主要针对于论文的“四性”进行评价,就是下面详细说明的“创新性”、“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
从评委的角度来说,大多数的评委在院校内经过了严谨且复杂的学术训练,因此,我们需要从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写作方面,重视每个点的体现,这需要一系列强力的逻辑连贯性来支撑。
这是许多人误解的一个词,无论是接触到的家长、老师等,都对创新性有误解,认为创新性是“要发明与制作一个装置”。这种错误想法往往是因为只从工学的角度去考虑这个词,把创新变成了制造业的问题。但按我们国家14个学科门类,难道其门类都不需要创新了吗?这些专业也要发明与制作一个装置吗?所以这个概念实际上被错配了。
创新性指的是研究在理论、方法、应用等一些方面的独特性和新颖性。理论创新并非是创造公式,而是可以通过实验来重新解释已有现象、整合不同理论或提出全新的概念来实现;方法创新可以是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创新的实验设计或独特的调查方法,例如在某些现象的研究中,使用一些现在开源的软硬件进行数据采集制作观察与采集工具,极大提升了对复杂问题的潜在研究能力;应用创新则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或理论的实际应用转化,比如最新的AI大数据语言模型的各种应用场景。
除了上面的角度外,跨学科创新也是一种风潮,这是应用创新的一个扩展,比如融合多种学科的理论或方法,去挖掘新的研究视角。比如现在大数据语言模型的基础模型理论与医学的结合,能很好的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辅助工具,提升医疗系统的诊断与诊疗能力,特别是在罕见病的识别上,在缺乏资源的基层医院,也能很好的提供支持。
研究报告中想体现出创新性,需要一个逻辑链条,从文献综述、研究目标的设定、研究结果都要涵盖该逻辑。
我们要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全面的回顾,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这样可以清楚地说明我们的研究是如何填补这些空白或提供新的视角的。
研究目标方面需要明确提出一个独特的研究问题或假设,强调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新颖性。
在结果部分,我们要突出自己的研究发现与已有研究的不同之处,强调这些发现的创新性,以展示我们的研究对该领域的贡献。
由于对创新性的误解,导致科学性也很容易被一些老师以“是否使用了新技术来解决问题”来进行判断,这导致了很多人在做科创时,为某个场景疯狂堆叠功能。
如果你的项目导师在大学或院所里经过反复学术训练,那么他们一定会在研究中要求你的实验包含了量化。这是一个典型证明你的研究是否“科学”的一个真实存在的方法,可以回答“你凭什么说你的研究结果是可靠的”。
那么,我们如果给科学性下一个定义,那么科学性指的是研究方法的严谨性和数据的可靠性,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比如要验证某个物理化学理论,我们会设计实验,而实验设计是一个需要不断推敲的过程。比如变量的设计、影响因素的控制、数据收集的方法标准程度、数据的记录方法、分析过程的逻辑性、伦理考虑等,都是影响到科学性的体现。
在研究方法部分,我们需要详细描述我们的研究设计、实验方法和数据收集过程,确保读者能够理解这些步骤,并且能够复现我们的研究。接着,在数据分析部分,使用合适的统计或分析方法,清晰地展示数据处理的过程和结果,让读者明白我们是如何得出结论的。最后,在讨论部分,我们将对结果进行科学的解释,结合理论背景来分析这些结果的意义,确保我们的结论是基于数据和事实,而不是主观臆断。
这是在研究报告或论文写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学了研究的“形”,但不知道怎么学研究的“神”,
完整性指的是研究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包括研究的各个环节是否相互关联,研究内容是否全面。
整体研究报告,需要合理安排各个部分,包括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使其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研究报告应首先明确研究的背景,包括相关领域的现状、已有研究的不足和待解决的问题。这一部分为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供了依据,并清晰地定义了研究问题。这是逻辑链条的起点,确保读者理解研究的动机和目标。
文献综述部分应系统地回顾与研究相关的已有文献,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指出其局限性和研究空白。这一环节不仅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还帮助研究者定位自己的研究在该领域中的位置,确保研究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明确研究目标和假设是完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清晰地列出希望通过研究达成的具体目标,以及基于文献综述所提出的假设,这一部分为后续章节的研究设计和方法选择提供指导,确保研究方向的一致性。
研究方法部分应详细描述所采用的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研究者需要确保所选方法与研究问题和假设相符,并能够有效地回答研究问题,这一环节的完整性确保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重复性。
数据分析应系统地展示研究结果,包括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结果,研究者需要确保结果的呈现逻辑清晰,能够直接回应研究假设和目标,这一部分是逻辑链条的核心,直接影响研究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在讨论部分,研究者应将研究结果与已有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其意义和影响,并讨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本章节连接了研究的结果与其实际应用,确保研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结论部分应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强调其对理论和实践的贡献。
研究报告的最后部分应提出基于研究结果的建议和实际应用,这不仅展示了研究的实用性,有助于将研究成果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增强研究的实用性价值。
这是与创新性有关联的一个评价指标,很多人一看“实用性”三个字,必然会想到要做一个“用品”。并且由于目前大多数导师并不具备学术训练的背景,且为工学出身,所以这个错误是可以被理解的。
由于研究对象因为学科差异,并不只关注于工学的“制作”,比如教育学考察的是应用效果。所以,实用性可以扩展成几方面中的一个点,比如社会贡献、行业贡献、经济价值、技术可行性、可持续性等等,指的是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可行性。
在讨论部分,需要明确说明研究成果的潜在应用场景,说清这些成果如何能够为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提出具体的案例或数据支持,而不是空白的说明文字。
在结论部分,需要给出后续研究的建议,强调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这包括建议改进的方向、可能的合作机会以及技术转移的策略。同时,应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激励后续的探索和创新,确保研究的持续发展和应用。